企業社會責任的八大認識誤區
誤區一:企業社會責任就是SA8000,把企業社會責任與標準混為一談
將企業社會責任等同于《國際勞工標準》、跨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守則》、《SA8000認證》,這樣理解是不全面的。
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是現代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針對過去那種企業只要賺錢盈利的經濟責任而言的;企業要想獲得可持續的經營,必須要對其利益相關因素承擔相應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證有第一方認證、第二方認證和第三方認證,而SA8000只是第三方認證中的一種。
誤區二:把SA8000當作國際標準
SA8000是由美國的一家民間組織牽頭制定的自稱為國際標準的一種企業社會責任認證體系。到今年3月,全球通過SA8000認證的企業僅655家,分別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但這600多家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小型企業,發達國家通過認證的企業寥寥無幾。
這足以說明SA8000還沒有取得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甚至西方發達國家的認可。而SA8000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標準是最主要的原因。
誤區三:把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辦社會等同
所謂“企業辦社會”是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將企業看成是一個行政單位,企業對每一個員工承擔了本來應該由社會承擔的福利功能,而企業社會責任則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相剝離的前提下,企業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承擔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環境和對社區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利益和社會發展的雙贏。
誤區四: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自身的事與政府無關
企業的社會責任并不完全是企業自身的事情,而是一個超越法律的概念的一個定義寬泛的問題。維持一個經濟體系的正常秩序,不能只依賴企業自覺性,而應當建立在法律和規則的基礎上。
當前我國很多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不僅與企業家的素質有關系,更重要的是相關職能部門沒有承擔起相應的監管責任。我國今年來制定大量的行業規范,但核心問題在于沒有形成和建立完善的法律監管機制,使得政府立法與公民守法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制衡機制,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話。
誤區五: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增加負擔
有人認為:增加對社會的責任必然增加企業的負擔,從而減少企業的盈利;增加工人的福利和環保的投資,就必然增加企業的成本,降低企業的競爭力。
當社會責任投資變成越來越重要的投資準則時,增加員工福利、增加對環境的關懷對社會責任是否會降低競爭力呢?企業善待員工,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才是企業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創新精神,從而帶來經濟效益的一個關鍵。
誤區六:將企業社會責任等同于企業捐贈或企業所做的公益事業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包括了基本的社會責任和高層次的社會責任。
如果一個企業做到了遵守法律,保證了員工的生產安全、職業健康,就可以說履行了最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但還不能說這個企業已經達到了較高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水平。相反,如果一個企業為社會公益事業做了大量的捐贈,但它在基本的社會責任方面受到了譴責或投訴,也不能說它很好地履行了企業社會責任。
誤區七:企業社會責只是出口企業的事,與一般的企業無關
企業社會責任既有國際背景,也有國內背景。這個概念起源于歐洲,西方社會在對企業進行業績評估時已經將社會責任作為一項重要指標。
中國加入WTO后,已經越來越多的融入到世界經濟潮流中,中國的企業也會越來越多受到國際競爭規則的制約。就算你的企業不走出國門,也會有人與你競爭。企業社會責任終將會成為企業未來競爭的重要因素,任何企業都不能回避。
誤區八:有人認為企業在照章納稅之后,就算完成了企業對社會的責任
有人認為企業在照章納稅之后,就算完成了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就沒有必要再去承攬其它社會義務,否則,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會被社會責任所壓跨。
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包括合法納稅這一種方式,還有捐款、資助、慈善活動、創辦基金會等多種手段。而企業不僅要學會怎樣掙錢,還要學會如何花錢,即取之于社會,還原于社會。
|